一、对虾池塘转水是什么原因?
所谓“转水”,就是指池塘的水体产氧能力、水体自净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水体中溶氧的含量极低,有害气体和物质大量积聚,进而引起池鱼长时间浮头的现象。养殖生产的表现:天气正常或突变,水由油绿色变成茶褐色,有时带有腥臭味,存塘鱼并不多,但出现几天浮头不下沉的现象。
二、对虾转圈怎么解决?
注意换水,喂食多加一点饲料
新水刺激:如果长时间不换水或是水中的有机质含量高,这种情况下如一次换水的量较大,这时水质会得到改善之后,塘里的虾因水新水刺激或是水质变好之后也会在塘里不停地游动,但是这种情况通常都只是短时间内的,过一天之后虾的状态就会和之前一样。
投喂的量不够:如果平时的投喂量不够,则有时虾也会在塘里转圈到处寻找食物,而且不是很怕人,饲料喂下去之后会被虾立即吃完,对于投喂量不够的情况,则只能在投喂时慢慢地加一点饲料让虾吃饱,但切记不要一次加量过多否则对虾的伤害很大。
三、对虾浮头打转不吃食?
具体情况如下,以做参考:
气泡病症状:急性发病的对虾上浮、游塘,在岸上可以看到大量对虾“白鳃白尾”在水面下游塘。
有的对虾发生急性死亡,在水面快速弹跳几下,然后身体失去平衡沉底死亡。
有的虾死亡前侧游、打转,游动极为缓慢。
发病对虾应激大量蜕壳,发生软壳现象,死虾容易飘浮在水面上。
对虾气泡病急性死亡一般只发生在水位1m以下的浅水池塘。
更多的情况是在晴天中午到下午的时间对虾发生短时间的游塘,游塘的虾没有明显的“白鳃白尾”症状,或者见不到游塘,发病虾“趴边”或少量上浮,对虾少量死亡或次日见底罾有一定数量的死亡,刚刚死亡的对虾或还没有死亡的病虾明显发现全身肌肉“白浊“,或尾部“白浊”。
不论急性发病还是慢性发病往往在发病的次日可以见到底层有大量死亡。
有时发生轻微的气泡病时对虾表现出各种不适的症状,如晚上在池底扒出一个个小坑,俗称“扒沙”。气泡病原因:
1、水越浅的池塘发病率越高;
2、能排污的高位池塘发病率高于不铺膜的土池塘;
3、刚肥起来的水质比长时间养殖的老水更容易发病;
4、阴雨天后晴天是气泡病的发病高峰。逆向可以结局问题。
四、什么是日本对虾养殖技术措施?
1.池塘要求及放苗前的准备
目前一般养虾池塘均可养殖日本对虾,考虑到日本对虾有潜沙的习性,养殖池应选择沙质或沙泥质土壤为好,泥质次之。虾池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生产后,池底会沉积一些淤泥和有机碎屑。如果不清理掉,就会逐渐恶化虾池底栖环境,使对虾生长缓慢,甚至得病死亡,降低养殖成活率。因此,每年进水前1个月左右,要对虾池进行清淤消毒、固堤整池,同时使池底得到充分的晾晒。池塘消毒可选用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用量每亩50~100千克,既可进行消毒,又可提高土壤的pH值。漂白粉对原生动物和细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使用时选择进水前,虾池放少量水,用量3×10-5~5×10-5混水泼撒。使用茶籽饼清除害鱼,用量一般1.5×10-5~2×10-5。
进水施肥,培育基础饵料。一般在放苗前10~15天,虾池进水80厘米左右,选择晴天进行施肥,每亩施尿素2~3千克,以后每周视池水肥度情况进行追肥。天然基础饵料较好的虾池,对虾养殖前期体长在3厘米前,基本可以不投饵料。
2.虾苗放养
(1)虾苗的选择和运输。日本对虾的养殖苗种,应选择全长在0.8厘米以上、个体差异较小、体表清洁无寄生物、健壮活泼、弹跳力强的虾苗。同时应对培育池水质、使用的饵料、亲虾来源及状况,进行认真了解和观察。
虾苗的装运使用无毒的塑料薄膜袋较好,一个容积为30升的薄膜袋,在水温20℃情况下,运输时间在5小时左右时可装苗1.5万尾;10小时左右时可装苗1.2万尾;15小时左右时可装苗0.8万尾,最好不超过20小时。
(2)放苗条件。
①池水深度:1米左右,不宜太浅,水色呈黄绿,肥而清爽。
②水温:放苗时虾池水温最好在18℃以上,温度低时生长缓慢,养殖池与育苗池水温温差不超过2℃。
③pH值:虾池pH值应在7.7~8.8,最低不应低于7.5。
④盐度:虾池盐度应在10‰~30‰,与育苗池盐度相差不能超过5‰。
(3)放苗密度。养虾放苗密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虾池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现实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确定放苗数量。一般条件较好的池塘,每亩放苗在1.5万尾左右,也可进行双茬或多茬养殖。第一次放苗6000~8000尾/亩,7月中旬捕获后再进行第二次放苗,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提高经济效益。注意应在虾池顺风一端放苗,避免逆风将虾苗刮到堤坝边上;尽量避免放苗时将池水搅浑。
3.饵料投喂
(1)日投饵量的确定。养殖前期可以用小吊网、中后期用旋网定量法,测定池中虾的总重量,然后确定投饵量。一般情况下,虾体重1~5克时日投饵量按总虾重的7%~10%投喂,虾体重5~10克时按4%~7%投喂,虾体重10~20克时按3%~4%投喂(均指人工配合饲料干重)。
(2)投饵时间和数量。日本对虾白天潜伏在池底很少活动,日落后出来摄食,而在午夜饱食之后又逐渐恢复潜沙。根据这一习性,饵料投喂应在日落后进行,而于午夜时结束。其中,日落后一个多小时内为日本对虾摄食最盛期,此时可投喂日饵料量的50%,3小时后再投35%,午夜时投15%,视日本对虾摄食数量再作调整。
4.水质调控
(1)水温。日本对虾在水温18~28℃时生长较快,超过28℃对虾易患病死亡,而低于18℃时则生长缓慢,13℃以下摄食量减少。为使日本对虾养殖过程能保持合适的水温,首先必须合理安排好养殖生产时间,尤其是北方双茬养殖更应注意生产季节。其次,要做好水温的调控,注意天气预报和天气变化。当池水出现高温或低温时,要及时提高虾池水位至1.5米以上,有条件的可达到2米以上,同时注意进水量的增加或减少。
(2)溶解氧。池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多少,是反映虾池水质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日本对虾正常生长的池水溶氧量一般在4毫克/升左右。为了保证在养殖过程中有足够的溶氧量,应合理安排放苗密度,合理投喂,注意换水量调节,机械增氧,使用增氧剂救急。
(3)盐度。日本对虾适宜盐度为15‰~35‰,低于7‰将会逐渐死亡。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对盐度进行调控。
(4)pH值。养殖期间,池水pH值应控制在7.8~9,pH值偏低的虾池可放生石灰进行调节,一般每次用量为2×10-5~2.5×10-5混水后施用。
(5)水色和透明度。养殖池水的透明度,前期应控制在30~40厘米,中后期可控制在40~50厘米。
较好的水色有黄绿色、茶绿色、茶褐色等。不良的水色有黑褐色和酱油色、乳白色、清色等。
改善水色和透明度的措施,有换水、施肥、施用药物等。出现有害水色可以使用5×10-7~7×10-7的硫酸铜曾发生过对虾死亡的虾池,应施用5×10-6~6×10-6漂白粉进行消毒。
5.日常观测
(1)对虾摄食情况。摄食情况反映投放饵料是否适当,底质和水质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对虾的生长和健康情况。
(2)对虾生长情况。生长情况的观测主要有成活数和平均体重的估测,体长测定和蜕壳情况等。
(3)对虾活动情况。根据日本对虾生活习性观察其活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如对虾不潜沙、活动力降低、反映迟钝、浮头或在水面打转等,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虾池底质和水质情况。包括池底颜色和气味,水质指标的日常观测等。
五、南美虾打弯怎么回事?
“对虾弯腰”属于对虾痉挛病的范畴,其病因如下:由于养殖环境中理化因子异常或高水温虾受惊、或投喂低腐败变质饲料而引起。 病症:发病对虾开始时肌肉痉挛并向腹部弯曲,严重时尾部紧贴在头胸部的腹面,身体僵硬,失去游泳能力,侧卧于池边水底,有的伴有腹部肌肉变白,不透明,这种病虾一般不能恢复而常死亡(已经患病的,很难治疗),没有患病的,赶紧治疗。
防治:发病季节多换水,提高水位,用解毒类药物+抗应激药物+矿物质微量元素+多维等维生素或矿物质有助于预防痉挛病和恢复健康。
六、观赏虾转圈游怎么办?
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水中的氧气不足了,我家的虾也有过这样的情况,但勤换几次水就好了。另外尽量多让它在比较大的空间内游动几次。
是不是刚换水,水质动荡虾也会满天飞 虾在缸里不停的游,说明是水质有问题,虾感到不适想要游走,如果不及时改善状况的话,就会导致其死亡。另外,虾到了繁殖期,母虾会释放一些交配的信息,而接收到信息的公虾会变得很兴奋,这种情况下,它也会不停的游动,这时就要准备进行繁殖了。